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我跟隨國醫大師何任出診的日子「轉載」

我跟隨國醫大師何任出診的日子

 黃永凱


   
國醫大師何任已經於 2012 年離開我們,1997 年 3 月到
1998 年 5 月期間我在浙江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曾經跟
隨他老人家出診,何老那時 75 歲,每週出門診 2 次,每
次患者在 60-80 人次,一般是從上午 8 點到下午 4 點,
中午不休息。由於每次門診患者比較多,所以我如果有問
題常常利用在去門診路上的時間或者診畢何老還不疲勞的
時候向他請教,今日想起跟隨何老出診的日子恍惚猶如昨
日。
   
一、一代「完人」

有一天何老心情不錯,診畢感覺不累。在我送他回家的路
上何老突然和我說他是一代「完人」,我以為何老是說自
己的學術成就,何老是中醫界《金匱要略》的理論權威,
浙江省中醫』界臨床的翹楚,是第一屆國醫大師,當然是
中醫學術的「完人」。結果何老和我解釋說,是完蛋之人
。我那時候頗為不解,何老說,中醫學術後繼乏人,他就
是完蛋的人。那個時候我心裡的震撼,到今天都記憶猶新
。今日思之何老果然有先見之明,今日的許多中醫打著「
中西醫結合」的旗號,賣的卻是西醫的東西,中醫成了招
牌,不知道中醫的辨証論治,只知道西醫的對症治療,這
樣的中醫還哪裡有中醫的學術味道,他們沒有中醫的診斷
、辨証、用藥思路,不知道中醫的精髓,如何將中醫的理
論和臨床實踐薪火相傳? 他們是將中醫送人墳墓的人,中
醫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就在這些人的手裡死去了,中醫和西
醫沒有了本質區別,那不是完蛋了又是什麼呢? 今日中醫
的發展和存在越來越武微了,出現這樣的問題關鍵是我們
培養出來的中醫在臨床上給患者看病沒有療效,更可怕的
是他們沒有中醫的思路,臨床上來了患者他們不會使用中
醫的望、聞、問、切的手段收集需要的辨証資料,當然也
就不會用中醫的思路進行診斷、處方、用藥了,在他們的
頭腦中出現的不是中醫的理、法、方、藥,而是西醫的診
斷和對症治療思路。改變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好是採用師
帶徒的模武,傳統的中醫師帶徒的模武歷經千年,產生了
許多名醫,這樣的中醫學習模武不僅使學習者有興趣學習
中醫理論同時可以看到中醫的臨床療效,這樣走上臨床就
有信心治好患者,畢竟中醫的存在在於臨床的療效。
   
   
二、治療癌症要有方有守,辨証論治

何老擅長用中醫治療癌症。患者初診的時候基本都是滿面
愁容,甚至絕望了。在中醫辨証論治後患者整體狀態逐漸
改善,有的被治癒,有的帶著癌症繼續存活。何老曾經和
我說:癌症本質上是一種慢性病,治療慢性病要守方,隨
著時間的推移達到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患者的病
情就會逐步好轉。作為醫者不可心急氣躁,急於求成,這
樣反而效果不佳,要告訴患者需要堅持治療,不斷地改善
病情,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另外,不可一味地使用通過西
醫藥理証實有抗癌效果的中藥,要在准確辨証的基礎上,
依據辨証的結果進行加減為妥,同時要時刻想到顧護脾胃
,扶助正氣。

三、要熟讀「四大經典」

說到學習中醫,何老曾經說易學難精。為什麼說易學呢?
你看你受風寒感冒了,發熱、頭疼、身體疼痛,這個時候
家裡的老人就會給你熬生薑紅糖水,常常用後可以解決你
的感冒症狀,可見中醫的治療方法非常普及,連普通人都
可以學會。為什麼難精呢? 不管患者病情輕重,你治療 10
個患者,可以將他們治得全部有效果,這個就比較難了,
需要認真熟讀四大經典,不僅僅是熟讀還要記住條文的含
義,同時隨時隨地應用於臨床,還要研讀「金元四大家」
的著作,以及大量的醫案,有了這些基礎,再從臨床進行
驗証,就可以在臨床上有比較好的療效了。在這個學習過
程中「四大經典」是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形成一個
中醫的辨証論治的診斷、治療、用藥的思路,所以必須在
四大經典上下工夫。
 
四、養生要因人而異

有一天下午我去何老家裡給他送東西,看見何老在家中躺
著,因為不出門診,就聊起了養生的話題。何老說不可強
養生,應該依據你的體質情況,按照中醫辨証的情況進行
養生。他以自己為例子說,自己從中醫辨証為陽氣不足的
體質,所以每日在家中靜養,以養陽氣,平時不劇烈運動
,以避免耗氣;另外,平時穿著衣服相對較厚,這樣可以
保護陽氣。何老本身有重疾,還長壽、高壽, 91 歲離開
我們,這和他的養生思想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養生的經驗
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