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治療熱入血室》
洛克的話:
小柴胡湯和熱入血室的觀念是每一個學中醫的人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的,但是回到臨床上要有小柴胡的湯證,而不是可以輕易理解成「月經期間感冒」就用小柴胡湯,這是兩回事。
小柴胡湯和熱入血室的觀念是每一個學中醫的人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的,但是回到臨床上要有小柴胡的湯證,而不是可以輕易理解成「月經期間感冒」就用小柴胡湯,這是兩回事。
----------------------------------------------------
《小柴胡湯治療熱入血室》
高建忠
《小柴胡湯治療熱入血室》
高建忠
《傷寒論》中提到「熱入血室」這一特定概念,故後世醫家把小柴胡湯作為治療熱入血室的專用方。
《傷寒論》第 144 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提到熱入血室的還有第 143 條:「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第 145 條:「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所謂「熱入血室」,是指婦女經期外感,表現為寒熱往來,甚則神志變化等一系列症狀的一種特定病証。後世醫家多用小柴胡湯加減方治療,通常加用活血調經之品。
許叔微在《普濟本事方》中治療熱入血室用小柴胡加地黃湯。附案如:
「辛亥間寓居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寒熱,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緊急,瞑目不知人,疾勢極危,召予視之。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 其家云:月經方來,病作而經遂止。得一二日,即發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來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之症也……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當先化其涎,後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即省人事。次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
「辛亥間寓居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寒熱,遇夜則如有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緊急,瞑目不知人,疾勢極危,召予視之。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 其家云:月經方來,病作而經遂止。得一二日,即發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來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之症也……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當先化其涎,後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即省人事。次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指出:「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主之,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同為調經之劑。」
當然,病証表現為寒熱往來,治療也應以小柴胡湯為主,所加活血調經藥僅為佐使之品,而處方絕不可以血藥為主。
當然,病証表現為寒熱往來,治療也應以小柴胡湯為主,所加活血調經藥僅為佐使之品,而處方絕不可以血藥為主。
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從另一角度強調:「如經水適來適斷,往來寒熱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熱,後以四物湯調治之。如寒熱不退,勿服四物……」瘀血所致寒熱往來、神誌異常不在此例。
治療趙某,女,43歲,2008年4月12日初診。
昨日午後出現發熱,自服「康泰克」等藥物,晚上高熱,服兩次退熱藥,今日晨起出現神誌異常,一會兒神清語利,一會兒喃喃亂語,下午諸症加重,家屬疑為鬼神附體。晚上邀筆者至家中診治。診見急性病容,目光呆滯。問其身上冷嗎?
答:「冷。」身上熱嗎? 答:「熱。」胸脯憋嗎? 答:「憋。」肚子難受嗎? 答:「難受。」問診不完全配合。問及月經,其女兒推測,這幾天應該是經期。舌質紅,舌苔白,脈細弦數。辨証考慮熱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湯加減。
昨日午後出現發熱,自服「康泰克」等藥物,晚上高熱,服兩次退熱藥,今日晨起出現神誌異常,一會兒神清語利,一會兒喃喃亂語,下午諸症加重,家屬疑為鬼神附體。晚上邀筆者至家中診治。診見急性病容,目光呆滯。問其身上冷嗎?
答:「冷。」身上熱嗎? 答:「熱。」胸脯憋嗎? 答:「憋。」肚子難受嗎? 答:「難受。」問診不完全配合。問及月經,其女兒推測,這幾天應該是經期。舌質紅,舌苔白,脈細弦數。辨証考慮熱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 12g,黃芩 12g,姜半夏 9g,黨參 6g,益母草 15g,生甘草 3g。3 劑,水煎服。
當晚間隔 3 小時分 2 次服完 1 劑,發熱較輕,患者安睡。次日上午分 2 次服完第 2 劑,下午經至,諸症悉解。
患者補訴,病發前月經已行1天,病發月後經即止。
患者補訴,病發前月經已行1天,病發月後經即止。
女子經期外感,即使不表現為典型的「熱入血室」,不表現為典型的小柴胡湯証,即使並沒有影響到月經,在選方用藥時,也應該注意到這一特殊生理期與平時有別。唐容川在《血証論》中有一段論述可供我們參考:「發熱惡寒,多是外感傷其榮衛,傷榮則寒,傷衛則熱,平人治法,須用麻桂發散。失血皆陰血大虧,不可再汗,以耗其氣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湯加荊芥、防風、紫蘇、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所論並非經期外感,但有助於我們對經期外感的認識和治療。
清代醫家錢潢在《傷寒溯源集》中論及《傷寒論》第 143 條、第 144 條時指出:「前後婦人中風兩條,仲景雖分言之,以互相發明其義,而學人當合論之以悉其旨可也。但前以七八日而脈遲身涼,此以七八日而續得寒熱,皆熱邪已入之變症,又示人以熱入血室之見症,頗有不同,無一定之武,未可執泥以生疑二也。但不揣愚昧,意謂仲景氏雖但曰小柴胡湯主之,而湯中應量加血藥,如牛膝、桃仁、丹皮之類。其脈遲身涼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黃少許,取傚尤速,所謂隨其實而瀉之也。若不應用補者,人參亦當去取,尤未可執方以為治也。」此論對後世醫家影響較大,臨証可從。
日人湯本求真在《皇漢醫學》中加按語謂:「小柴胡湯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類,不如小柴胡湯合用桂枝茯苓丸之正當。」
實際上,「小柴胡湯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類」與「小柴胡湯合用桂枝茯苓丸」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加用桂枝,湯本氏之說明顯不及錢氏之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