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夏季熱的中醫療法
小兒夏季熱的中醫療法
夏季熱是嬰幼兒在夏天所發生的一種特有的季節性疾病。以長期
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流不出來為主要特徵。
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汗流不出來為主要特徵。
本病主要發生在氣侯較炎熱的地區。發病時間
多集中在六、七月份,與氣溫升高、氣候炎熱有密切關系。
一直延續到秋涼氣溫下降後才逐漸好轉而熱退病癒,
若無其他合併症,一般預後良好。
多集中在六、七月份,與氣溫升高、氣候炎熱有密切關系。
一直延續到秋涼氣溫下降後才逐漸好轉而熱退病癒,
若無其他合併症,一般預後良好。
發病齡多見於 3 病歲以下的嬰幼兒,6 個月以內, 5
歲以上者少見。
歲以上者少見。
本病與古代所稱疰夏、消渴、濕溫等病有些類似,但也有不同之
處。中醫對本病的認識直到民國 30 年代上海兒科名醫徐小圃注意到本病的臨床表現
,明確指出除暑天發熱外,尚有口渴多飲,汗少,尿多等特點。謂之“上盛下虛”証。此外,尚有”暑熱症”、“小兒暑天發熱口渴多尿
綜合症”、“嬰兒汗閉性暑熱症”、“陽明經熱”、“小兒消渴症”
、“疰夏”等稱謂。 在大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兒科學》,
第 1 版中正式啟用「夏季熱」這一病名。
處。中醫對本病的認識直到民國 30 年代上海兒科名醫徐小圃注意到本病的臨床表現
,明確指出除暑天發熱外,尚有口渴多飲,汗少,尿多等特點。謂之“上盛下虛”証。此外,尚有”暑熱症”、“小兒暑天發熱口渴多尿
綜合症”、“嬰兒汗閉性暑熱症”、“陽明經熱”、“小兒消渴症”
、“疰夏”等稱謂。 在大陸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兒科學》,
第 1 版中正式啟用「夏季熱」這一病名。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
主要與小兒的體質因素有關。有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如早產兒
,未成熟兒,腎氣不足者,有因後天脾胃不足,發育、營養較差,脾
胃虛弱者,有因病後體虛,如麻疹、泄瀉等病後調理失宜,氣陰虛弱
者,入夏以後,不能耐受炎熱氣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
主要與小兒的體質因素有關。有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如早產兒
,未成熟兒,腎氣不足者,有因後天脾胃不足,發育、營養較差,脾
胃虛弱者,有因病後體虛,如麻疹、泄瀉等病後調理失宜,氣陰虛弱
者,入夏以後,不能耐受炎熱氣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
病機
是因暑熱之氣,外灼肌腠,內襲肺胃,耗傷律氣所致。燥熱怫鬱
於裏,不得宣泄,水液不能滲潤于外,津氣兩虧,化源不足:同時小
兒脾胃薄弱,暑傷氣陰,脾胃更虧,中陽不振,氣虛下陷,雖復多飲
,氣不化水,而下趨膀眈,故有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無汗
等症。由於疾病日久,必損及腎,命門火衰,真元受損,腎不攝水,
真陰不足,津虧不能上濟于心,心胃之火並盛於上,而腎中真陽獨虛
於下,導致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若暑熱留久不去,陰分留熱,津陰
內耗,肝腎不足,虛火內熾。
是因暑熱之氣,外灼肌腠,內襲肺胃,耗傷律氣所致。燥熱怫鬱
於裏,不得宣泄,水液不能滲潤于外,津氣兩虧,化源不足:同時小
兒脾胃薄弱,暑傷氣陰,脾胃更虧,中陽不振,氣虛下陷,雖復多飲
,氣不化水,而下趨膀眈,故有發熱,口渴多飲,多尿,少汗或無汗
等症。由於疾病日久,必損及腎,命門火衰,真元受損,腎不攝水,
真陰不足,津虧不能上濟于心,心胃之火並盛於上,而腎中真陽獨虛
於下,導致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若暑熱留久不去,陰分留熱,津陰
內耗,肝腎不足,虛火內熾。
汗與小便都屬陰津,同源而異物,故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津傷
則飲水自救。因形成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症。疾病雖發夏季,但
多無一般暑邪入營入血的傳變規律。
【辨證論治】
主症為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或汗閉。多數患兒漸漸起病
, 初時體溫不高隨著氣溫升高,發熱加重,體溫可持續在 38 ~ 40℃。熱型稽留置,弛張或不規則。一般早晨較低,午後升高。天氣愈
熱,體溫愈高;天氣轉涼,體溫也隨之降低。疾病除發熱外,口渴日
漸明顯,飲水也日漸增加,一晝夜可飲水 2 ~ 3 升,甚則更多,有
的隨飲隨溲,小便色清而長,次數頻繁,1 日可達 20 ~ 30 次。雖
有高熱,但汗出不多,甚或無汗。此外,身見消瘦,精神煩躁,夜寐
不安,甚則徹夜不眠,面色蒼黃,皮膚灼熱,很少發生惊厥。
, 初時體溫不高隨著氣溫升高,發熱加重,體溫可持續在 38 ~ 40℃。熱型稽留置,弛張或不規則。一般早晨較低,午後升高。天氣愈
熱,體溫愈高;天氣轉涼,體溫也隨之降低。疾病除發熱外,口渴日
漸明顯,飲水也日漸增加,一晝夜可飲水 2 ~ 3 升,甚則更多,有
的隨飲隨溲,小便色清而長,次數頻繁,1 日可達 20 ~ 30 次。雖
有高熱,但汗出不多,甚或無汗。此外,身見消瘦,精神煩躁,夜寐
不安,甚則徹夜不眠,面色蒼黃,皮膚灼熱,很少發生惊厥。
根據小兒的體質及發病情況,本病分為暑傷肺胃、暑濕傷脾、上
盛下虛、熱留陰分四証。因暑氣為患,多傷氣陰,治宜清暑泄熱,益
氣生津為主。清暑泄熱,著重於清肺胃,泄內熱,常用辛涼清暑之品
,但不宜過用苦寒以防化燥傷陰,益氣生律,著重於助中氣,肺胃,
常用甘潤之品,但又不能過於滋膩,以防滯邪,也不可峻補,以免助
熱。若病久及腎,腎陽不足,真陰虧損,心火上炎,則宜溫腎清心,
佐以潛陽固澀,主津止渴,溫下清上。若疾病久熱不解,邪伏陰分,
則宜滋陰清熱,透營泄熱為治。
盛下虛、熱留陰分四証。因暑氣為患,多傷氣陰,治宜清暑泄熱,益
氣生津為主。清暑泄熱,著重於清肺胃,泄內熱,常用辛涼清暑之品
,但不宜過用苦寒以防化燥傷陰,益氣生律,著重於助中氣,肺胃,
常用甘潤之品,但又不能過於滋膩,以防滯邪,也不可峻補,以免助
熱。若病久及腎,腎陽不足,真陰虧損,心火上炎,則宜溫腎清心,
佐以潛陽固澀,主津止渴,溫下清上。若疾病久熱不解,邪伏陰分,
則宜滋陰清熱,透營泄熱為治。
(一)暑傷肺胃
徵候
發熱持續不退,多午後升高或稽留不退,口渴引飲,皮膚灼熱,
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而清長或淡黃,精神煩躁,口唇乾燥,舌稍紅
,苔薄膩或薄黃,脈數。
辨証
多見於疾病初起或中期,病在氣分。發熱、口渴明顯,。小便多
,主要是暑氣,氣虛下陷所致。
論治
因暑氣所傷,治法宜清宜潤,用清暑益氣,養胃生津法。
方藥
王氏清暑益氣湯,常用藥:西洋參(或北沙參代)、麥冬、知母
、甘草、竹葉、黃連、石斛、荷粳、鮮西瓜翠衣、粳米等。方中黃連
味苦性寒,易化燥傷陰,耗損中氣,用量不宜大。胃熱偏亢,高熱煩
渴引飲,脈數無力者,此熱盛陽明,津氣已虧,用白虎加入參湯;,
陰液損傷明顯,脈細無力,舌稍紅,苔少者,用自虎湯合主脈散,病
遷延日久,身熱不高,但煩渴欲吐,舌紅、苔少,為暑氣內擾,胃失
和降,氣陰損傷,用竹葉石膏湯。疾病初起,兼畏寒,發熱,鼻塞,
無汗,苔白膩者,為暑夾寒濕,鬱於表衛,用新加香薷飲。
(二)暑濕傷脾
徵候
長期發熱,或高或低,身熱不揚,或有微汗,口渴欲飲,倦怠乏
力,肢端陰涼,面面色蒼黃,飲食不振,大便不調,小便清長,苔薄
膩,脈濡數。
辨証
多見於素有脾胃虛弱,或病後失調,脾胃受暑濕所困。熱蘊濕中
,身熱不揚,,或有微汗,而熱不解,虛多實少。這與暑傷肺胃,高
熱煩渴,灼熱無汗,熱盛陽明不同。
徵候
長期發熱,或高或低,身熱不揚,或有微汗,口渴欲飲,倦怠乏
力,肢端陰涼,面面色蒼黃,飲食不振,大便不調,小便清長,苔薄
膩,脈濡數。
辨証
多見於素有脾胃虛弱,或病後失調,脾胃受暑濕所困。熱蘊濕中
,身熱不揚,,或有微汗,而熱不解,虛多實少。這與暑傷肺胃,高
熱煩渴,灼熱無汗,熱盛陽明不同。
論治
雖受暑氣所傷,但脾胃已虧,宜用健脾益氣,清暑化濕法治之。
方藥
七味白朮散。常用藥:藿香、木香、葛根、人參、白朮、茯苓、
甘草等。暑濕較盛,苔白膩者,加佩蘭、連翹、竹葉。面色蒼白,少
氣啼弱,睡則露睛,四肢欠溫,精神萎靡,大便稀薄,舌淡潤,脈軟
無力,發熱忽高忽低,小便清長而多,此中氣受損,可用補中益氣湯
。夾痰者,加膽南星、半夏,唇紅舌乾,小便色黃者,去升麻、柴胡
,加石斛、麥冬、黃柏。
雖受暑氣所傷,但脾胃已虧,宜用健脾益氣,清暑化濕法治之。
方藥
七味白朮散。常用藥:藿香、木香、葛根、人參、白朮、茯苓、
甘草等。暑濕較盛,苔白膩者,加佩蘭、連翹、竹葉。面色蒼白,少
氣啼弱,睡則露睛,四肢欠溫,精神萎靡,大便稀薄,舌淡潤,脈軟
無力,發熱忽高忽低,小便清長而多,此中氣受損,可用補中益氣湯
。夾痰者,加膽南星、半夏,唇紅舌乾,小便色黃者,去升麻、柴胡
,加石斛、麥冬、黃柏。
(三)上盛下虛
徵候
精神萎靡,虛煩不安,面色蒼白,兩顴發紅,下肢清冷,食欲不
振,小便清長,頻數無度,大便稀薄,身熱不退,朝盛暮衰,頭額乾
灼無汗,口渴多飲,舌紅,苔薄黃,脈沉數無力。
辨証
病勢纏綿,形體贏瘦,虛實並見,虛多實少,上焦發熱未清,而
下焦命火已虧故發熱朝盛暮衰,口渴心煩,同時又有小便長,頻數無
度,下肢清冷等,即所謂熱淫於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証。
論治
本証本虛標實,上盛下虛,治宜清上溫下,寒溫並用。
方藥
清上溫下場。常用藥:附子、黃連、磁石、蛤粉、天花粉、補骨
脂、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白蓮鬚、煨益智等。久瀉者,加破故
紙;心煩口渴,舌紅赤者,加蓮子心、玄參。疾病後躬陰陽俱虛者,
則合黃連阿膠湯泄火潛陽育陰,另可用蠶繭、紅棗煎湯代茶。也用人
參白虎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下焦虛寒明顯者,附桂在所必用,
以引浮越之虛而歸源。
徵候
精神萎靡,虛煩不安,面色蒼白,兩顴發紅,下肢清冷,食欲不
振,小便清長,頻數無度,大便稀薄,身熱不退,朝盛暮衰,頭額乾
灼無汗,口渴多飲,舌紅,苔薄黃,脈沉數無力。
辨証
病勢纏綿,形體贏瘦,虛實並見,虛多實少,上焦發熱未清,而
下焦命火已虧故發熱朝盛暮衰,口渴心煩,同時又有小便長,頻數無
度,下肢清冷等,即所謂熱淫於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証。
論治
本証本虛標實,上盛下虛,治宜清上溫下,寒溫並用。
方藥
清上溫下場。常用藥:附子、黃連、磁石、蛤粉、天花粉、補骨
脂、覆盆子,菟絲子、桑螵蛸、白蓮鬚、煨益智等。久瀉者,加破故
紙;心煩口渴,舌紅赤者,加蓮子心、玄參。疾病後躬陰陽俱虛者,
則合黃連阿膠湯泄火潛陽育陰,另可用蠶繭、紅棗煎湯代茶。也用人
參白虎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下焦虛寒明顯者,附桂在所必用,
以引浮越之虛而歸源。
(四)熱留陰分
徵候
暮熱晨涼,手足心熱,肌膚灼熱無汗,口渴飲水,小便頻數,色
黃而臊,面容消瘦,精神煩倦,舌紅,苔少,脈沉細數。
辨証
病已日久,熱入陰分,消灼陰津陰虧則生內熱,但胃分熱邪未盡
,下焦濕熱已現,故口渴多飲,小便臊黃。
論治
病已熱入陰分,陰液已虧,但此証不能純用滋養之品,滋陰易留
邪,也不能任用苦燥,苦燥則傷陰,而宜清熱滋陰並用使陰復而制火
,邪去而熱清,故治法用滋陰清熱,透泄留邪。
徵候
暮熱晨涼,手足心熱,肌膚灼熱無汗,口渴飲水,小便頻數,色
黃而臊,面容消瘦,精神煩倦,舌紅,苔少,脈沉細數。
辨証
病已日久,熱入陰分,消灼陰津陰虧則生內熱,但胃分熱邪未盡
,下焦濕熱已現,故口渴多飲,小便臊黃。
論治
病已熱入陰分,陰液已虧,但此証不能純用滋養之品,滋陰易留
邪,也不能任用苦燥,苦燥則傷陰,而宜清熱滋陰並用使陰復而制火
,邪去而熱清,故治法用滋陰清熱,透泄留邪。
方藥
方用青蒿鱉甲湯加味。常用藥: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
、竹葉、連翹等。
方用青蒿鱉甲湯加味。常用藥:青蒿、鱉甲、生地、知母、丹皮
、竹葉、連翹等。
【其他療法】
一、單方驗方
1、蠶繭 10 ~ 20 個,紅棗 10 ~ 20 枚,烏梅 5g,煎湯飲,
每日 1 劑。用於多飲、多尿,無高熱者。
一、單方驗方
1、蠶繭 10 ~ 20 個,紅棗 10 ~ 20 枚,烏梅 5g,煎湯飲,
每日 1 劑。用於多飲、多尿,無高熱者。
2、鮮荷葉、鮮苦瓜葉、鮮絲瓜葉, 各 2 張, 煎湯飲,每日 1
劑。用於輕証患兒。
劑。用於輕証患兒。
3、綠豆 30 克,冬瓜 100 克,綠豆加水煮爛後在放入冬瓜煮湯。
用於輕証患兒,悶熱長痱子。
用於輕証患兒,悶熱長痱子。
4.空心菜 500克,荸薺500克,煮湯當茶喝。
用於患兒,口乾口渴,尿黃短澀。
用於患兒,口乾口渴,尿黃短澀。
5.藿香 佩蘭 荷葉 薏苡仁 各三錢
將藥材切碎,薏苡仁打碎,煎水代茶飲用。
有芳香化濁,祛暑利濕的作用,適合夏日清暑,夏季熱。
將藥材切碎,薏苡仁打碎,煎水代茶飲用。
有芳香化濁,祛暑利濕的作用,適合夏日清暑,夏季熱。
二、針灸療法
取足三里、中脘、腎俞、大椎、風池、合谷等穴,視病情行補瀉
手法,如元陽不足下虛者,針後加藥條灸,每穴 2 ~ 3 分鐘,每日
針 1 次,7 次為 1 療程,療程間休息 2 ~ 3 日, 一般治療 1 ~
2 個療程。
取足三里、中脘、腎俞、大椎、風池、合谷等穴,視病情行補瀉
手法,如元陽不足下虛者,針後加藥條灸,每穴 2 ~ 3 分鐘,每日
針 1 次,7 次為 1 療程,療程間休息 2 ~ 3 日, 一般治療 1 ~
2 個療程。
三、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分陰陽,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內庭、
解溪、足三里,陰陵泉,摩氣海、關元。
推三關,退六腑,分陰陽,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內庭、
解溪、足三里,陰陵泉,摩氣海、關元。
【預防與護理】
一、預防
注意防治各種疾病,特別是麻疹、泄瀉、肺炎、疳証等
,病後應注意調理。改善居住環境,注意房屋通風,保持涼爽,或易
地避暑。
二、護理
注意營養,飲食宜清淡,少喝白開水,可用西瓜汁、銀
花露、綠豆湯等代茶。高熱時可適當用物理降溫。注意皮膚清潔,防
止併發症等。
****************************************************
洛克中醫研究站 http://rockcmplace.blogspot.tw/
洛克中醫糖尿病學堂 http://rockcm-dm.blogspot.tw/
歡迎加入
臉書「洛克中醫筆記」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rockcmplace
臉書「洛克中醫糖尿病學堂」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RockcmDM/
洛克醫師 呂崇金 整理 rockleu@gmail.com
*******************************************************
一、預防
注意防治各種疾病,特別是麻疹、泄瀉、肺炎、疳証等
,病後應注意調理。改善居住環境,注意房屋通風,保持涼爽,或易
地避暑。
二、護理
注意營養,飲食宜清淡,少喝白開水,可用西瓜汁、銀
花露、綠豆湯等代茶。高熱時可適當用物理降溫。注意皮膚清潔,防
止併發症等。
****************************************************
洛克中醫研究站 http://rockcmplace.blogspot.tw/
洛克中醫糖尿病學堂 http://rockcm-dm.blogspot.tw/
歡迎加入
臉書「洛克中醫筆記」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rockcmplace
臉書「洛克中醫糖尿病學堂」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RockcmDM/
洛克醫師 呂崇金 整理 rockleu@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