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中醫處方上逐漸消失的字

《中醫處方上逐漸消失的字》
發表者:印利華


大概從明代中葉開始,醫生處方時每味藥至少要寫 3 個字
,講究的為 4 個字,內中除了藥名之外,還冠之以產地、
規格、質量等要求的字,可惜現在逐漸地消失了。幸而炮
製要求的字,如炒、炙、漂、段、焦……等還保留著。
屬於產地要求消失的字,有:
「潞」黨參 (指產於潞州的黨參,為道地藥材 );
「滁」菊花 (指產於滁州者 );
「廣」陳皮 (產於廣東 );
「藏」紅花 (產於西藏 );
「川」桂枝 (產於四川 );
「懷」山藥 (產於河南懷慶地區);
「宣」木瓜 (產於宣州);
「蘇」薄荷 (產於江蘇 );
「雲」茯苓 (產於雲南 );
「西」黃耆 (產於山西、陝西);
「雅」黃連 (產於四川洪雅地區 );
「蒙自」肉桂 (產於雲南蒙自縣 );
「新會」皮 (產於廣東新會的橘皮 )等等。
屬於規格要求消失的字,有:
「大」熟地、
「奎」白芍、
「京」元參 (大、奎、京均指選用大的藥材 );
「小」生地、「細」生地、
「子」黃芩 (小、細、子均指選用小的藥材 );
「肥」知母 (指選用肥胖的藥材 )等等。
屬於質量要求消失的字,有:
「鮮」佩蘭 (要求新鮮之品 );
「陳」香椽 (要求愈陳愈好 );
「光」杏仁 (必須去淨皮 );
「淨」麻黃 (不留雜質 );
「香」白芷 (香氣未失 );
「淡」竹葉 (只取淡竹的葉 )、
「淡」蓯蓉 (味淡者為上品 );
「拍」馬勃 (拍盡灰塵者 );
「粉」甘草(以折斷時有粉樣物,手感滑爽為佳品 );
「明」天麻 (飲片透明 );
「靈」磁石 (有吸鐵作用者 );
「花」擯榔 (飲片出現美觀的花紋者 );
「嫩」角針 (選用新嫩者 );
「霜」桑葉 (經霜者 );
「六」神曲 (六月六日製作者為佳品 );
「九節」菖蒲 (一寸中有九節者為佳 );
「九孔」石決明 (以九個疣狀吸水孔者為佳 );
「二青」竹茹 (竹子最外一層稱頭青,頭青與竹肉之間者
稱二青,可供藥用,現在的竹茹很多是竹肉,實無藥用價
值 )等等。
類似以上所列的中醫處方常用字,還有很多很多,現在
的中青年中醫可能已「莫明其妙」了。
使老中醫多少有些對王羲之 (303-361) 的「情隨事遷,感
慨系之矣」 (見《蘭亭集序》 )予以共鳴。

治病一道最為勞苦

治病一道最為勞苦
張生甫醫案
治病一道,最為勞苦,飲食不勻,起居無節,最足致病,
雖曰仁術,所謂從井救人者也。
余性嗜酒,治病愈勞,愈思飲酒,以舒發其疲滯。
甲子年九月初六日,俗所謂九皇期間也,治病歸家,飲大曲酒數杯,以消悶,佐以素菜,花生、豆腐等件,傍晚與門人講書,乘興說話太多,思吸葉煙,門人去後,覺心中難過,氣略上湧,唾之乃血也,是夜不敢著枕,以被墊其腰背,於床上靜坐,遂用前治胡姓婦藥方,薄荷、牛蒡、慈菰等藥,重加旱蓮草一兩,梨子二兩,一服即愈,但胃脘下似有物阻滯,不靜坐導氣,不覺也,余遂聽其自然,即靜坐法亦停止二月之久,其滯始舒,然而飲食起居稍有不慎,病又觸發。
憶丁卯十二月二十一日,因濕熱下注遺精,次日診病,復走路過多,震動脈絡,傍晚歸家,氣往上湧,吐血大作,低頭血便盈口,急服自己小便一碗,血稍止,遂用龍骨、牡蠣各五錢,甘草一錢,白芍三錢,淮藥、蓮米各四錢,茯苓三錢,炒枸杞二錢,天冬二錢,熟地三錢,煎服,次日即不見血,去龍、牡,守服此方,遂得痊可。
但身體日形衰弱,偶有甜味黃痰,時或噎氣,此皆血管破裂之兆,而身體乏力,不禁風寒暑熱,尤為血虛確証,今也煙酒皆已屏絕,飲食較前增加;惟不能耐勞,恐此生休想復元也。
--------------------------------------------------------
洛克的話:
1.當醫師的要注意自己身體健康。
2.長期酗酒導致的酒精性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的出血大多來自於食道胃底靜脈曲張,
出血量大,容易反覆
3.
酒後吐血最常見的是急性胃粘膜病變,這個病是一類急性
出血性胃炎的統稱,而飲酒是其中最常見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胃粘膜的上皮細胞有旺盛的再生能力,不斷
的受損和修復中達到一個動態平衡。胃粘膜上豐富的血管
,還有分泌粘液的功能,一起保障胃的正常活動。胃黏膜
對胃具有特殊的保護作用,但很脆弱,環境因素、飲食、
藥物、吸菸、酗酒、細菌感染、情緒變化等,都可對其造
成傷害。
酒的主要成份是乙醇,它對油脂有很強的溶解能力,它能
溶解胃表面的粘膜。濃度再增加就會溶解胃壁上的脂肪,
脂肪溶化了就會使胃壁淺表的血管暴露,那就會出血。所
以酒少量對活血有用,對身體有益,而過量了就會對身體
造成很大的危害。
胃粘膜被酒精破壞之後,失去保護能力的胃上皮也失去了
抵禦胃酸的能力。另外,急性醉酒狀態還是一種壓力刺激
。人在壓力狀態下人體會認為遭到了重大創傷或馬上要開
始戰鬥,分泌很多激素,這些激素會進一步減少胃腸道的
血供。所以,有的喝酒嚴重的人,會吐血塊。
食道賁門撕裂綜合徵
劇烈乾嘔、嘔吐和致腹內壓驟然增加的其他情況, 造成胃
的賁門、食管遠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層撕裂、並發大量出血,
稱為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徵 (Mallory-Weiss 綜合徵 )
典型的病史為先有乾嘔或嘔吐, 隨後嘔血。與食管自發性
破裂相比, 心窩部疼痛極不明顯, 大多數病人僅表現為無
痛性出血。因為是動脈出血, 所以出血量較大, 嚴重時可
引起休克和死亡。但有的病例出血很少, 甚至僅在嘔吐物
中含有血絲或僅有黑便而無嘔血。

方明上兄乃眷以砂糖酒行胎暈脫危症

方明上兄乃眷以砂糖酒行胎暈脫危症
赤厓醫案
方明上兄令政,妊娠三月,自謂算數是女胎,即潛買紫砂糖沖酒,清晨飲之,半刻許血來如泉,遂昏暈,明兄急邀診之。面色灰白,大汗出,渾身厥冷,六脈微茫,尋之幾不可見。
幸其家有人參二兩,令盡傾鍋中,再入附子八錢,同煎,徐徐灌下。一飯頃,鼻與手足稍溫,微有聲息,午後墮下一胎。
復請往診,脈忽滑大而疾。
予曰:據脈胎應未動,若果胎已下,則必屬雙軀,不然,脈暴出為凶象矣。乃以參附加佛手散煎服。
至夜復下一胎,脈方小弱,續覺心氣下陷,身晌動,目張不瞑,聞音輒驚悸,口噤汗出,此因血下垂盡,百脈空虛,心神魂魄,俱失所養。
前此非重用參附補氣回陽,大事已去,今不為峻補氣血,倘一見喘促,仍莫能救。與黃耆、人參、熟地黃、當歸、棗仁、茯神、附子、五味子、龍齒、河車,日進二服。七日後,脈症稍轉,即此方出入逾月而愈。
噫! 以二文之糖,服人參至二斤,屢瀕於危而後安,此可為體虛而欲去胎者之戒。
-------------------------------------------------------------------------------
洛克的話:
1. 這個故事是說,用「紫砂糖沖酒」流產導致虛脫的救治過程,盛增秀在評議的時候,強調要注意「附子」的作用,
附子其性剽悍,能通十二經脈,走而不守,故向被視為妊娠禁忌藥物。該孕婦首劑附子用量達八錢,難免會影響胎元,服後「墮下一胎」,是其驗也;次診仍用附子,「至夜復下一胎」,更可証之。
2.紫砂糖就是一般黃糖,當然不能流產,
人情世故有些話主人不想講,醫師不能講,
一句話就帶過,寫在書上,心理知道就好,
最後那句話是故意裝蒜的。
3.「自謂算數是女胎」這是什麼?
難道算一算就知道是女的?
有啊!大家打開農民曆後面,可以看到這個
「生男生女的清宮圖」

《徐棣存兄病傷寒醫不責其虛但攻其邪喘脫而死》
赤厓醫案


徐棣存兄,年三十餘,病傷寒,煩熱,身痛,舌微黃苔,神氣頗睏倦。予知其人處素封(日子過得很豐富),酒色過度,體故羸,不可以正治,輕為和解,當自愈。邵伯黃君來,亦同予指(跟我認為的相同)。
伊欲速效,又延至一醫,言之動聽,遂疏予而任之。時伊尊堂,患腹脹浮腫,嘔吐不下食,予日至其家,調理漸安,因偶問棣兄日來何狀,並所服何藥?
其同事陸兄,以方示予,乃唯以寒折之,以苦降之,予為駭然,語之曰:病本輕,而藥過於病,即藥與病對,不與人對,此投鼠而不知所顧也。若不早易補劑,恐見喘急,命殆難延。某先生來,可以此意婉達,甚勿洩吾語也。次日問之,仍用芩、連、蘆根等,云有病病當之。
又次日促予往視,徐姓鹹在,皆曰病者喘矣,乞先
生救之。予曰:此病之變,久已向陸君言之,醫不吾信也。及人診之,喘急狂躁,目反視,不能識人,脈散亂如解索,遂辭焉。至夜半而絕。
--------------------------------------------------------------------------
洛克的話:
1.這篇文章寫的漂亮,患者與醫師們的關係對話,躍然紙上
2.「藥與病對,不與人對,此投鼠而不知所顧也」
臨床上,有些人治療糖尿病,為求降糖數據漂亮,
白虎湯、黃連、黃芩 一直吃,
看不到病人已經瘦巴巴快要熄火了。

白虎湯的遣用標準

《白虎湯的遣用標準》
張志遠

《傷寒論》白虎湯對像,既少煩躁,亦未提及大汗、大
渴、大熱、大脈,五症均無,反而列出表有熱、裡有寒, 
令人生疑。『在此情況下投予石膏,就好似盲人騎瞎馬、
夜半臨深池,步人險境』。准斯以觀,白虎湯的應用,缺
乏確切標準。
家父曾言,只有照後世所定汗、渴、熱、脈 四大,給予患者,不然就無針對性症狀,良方一首,尋不到適應証,十足感嘆。調理熱性病而方向、目的不明,絕不能以「胃家實」三字了之。
老朽認為石膏臨床,要學習清代醫家的經驗,補充大論的欠缺,方可完璧歸趙,掌握 汗、脈、熱、渴,突出舌紅苔黃、體溫持續不降,腸道尚未燥結。若發生譫語、大便不下,就應停用,已轉成大承
氣湯對象了。
1982 年於濟南診一高校學生,外感風寒傳人
陽明,咽喉紅腫,口乾而渴,出汗高熱不退,脈搏洪滑,
喜冷飲,欲吃冰糕,注射大量抗生素功力不顯,要求改換
中藥,即以白虎湯加味予之,有石膏 60g、知母 30g、甘
草 6g、粳米 30g、大青葉 30g、青蒿 15g、板藍根 30g、
黃芩 15g、金蕎麥 30g、山豆根 10g、牛蒡子 15g,水煎
分 4 次服,4 小時 1 次,日夜不歇,連用 3 劑,體溫下
降,症狀遞減,又飲 2 天,起床而愈。白虎湯臨床,是看
石膏的戲,必須找到主症,則箭不虛發,易於中「的」

製藥的煅存性要到什麼程度?



製藥的煅存性要到什麼程度?

上喉科課談製藥的「煅存性」,最難達意。我因之在黑板上寫以
濕→潮→潤→乾→燥→枯→炭→灰→燼
八字的乾濕分級,說明煅存性在之間。
(漫話耳鼻喉 干祖望)

《金匱要略》陽明毒病証探析 轉載

《金匱要略》陽明毒病証探析
匡萃璋


《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証治第三》關於「陰陽毒」病証的描述僅兩條:「十
四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
鱉甲湯主之」 (後世稱此方為「陽毒湯」 )。「十五條: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
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後世稱此方
為「陰毒湯」 )。40 多年前學習《金匱》時不知「陰陽毒」為何病,經過 40 多年的
臨証,今天筆者仍難確指其為何病,亦未見中醫界哪位能實指「陰陽毒」為何病。
然後,重要的是此病仲景出有方治:升麻鱉甲湯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
再,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灸,雄黃半兩研 )可供研習者「以方測証」。

20 世紀 60 年代為我們講授《金匱要略》的是楊志一先生,楊先生畢業於上海中醫專
科學校,並在上海業醫 10 年,抗日戰爭前夕回故鄉吉安行醫,建國後調江西中醫研究
所任臨床研究室主任,是一位篤學踐行的中醫專家。楊先生對仲景學術造詣尤精,臨証
恆以六經辨証的眼光審察証情,甚至對急慢性血吸蟲病的複雜見証也納入六經辨証的範
疇來認識,並著有專論。楊先生講授《金匱》也常以六經辨証的方法概括之,這種思維
方法對我們影響很大。從六經來看升麻鱉甲湯,顯然應屬於厥陰的範疇,方中升麻味甘
辛微苦,性涼,入肺脾胃肝經,功能解毒、透疹、升提、散風熱;鱉甲味鹹性平、人肝
脾腎經,功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當歸味甘辛、性溫,人心肝脾經,功能養血活血;
蜀椒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功能溫中散寒、止痛、燥濕、殺蟲;雄黃味辛性溫,人
心肝經,功能燥濕、解毒、殺蟲;甘草味甘性平,人脾肺經,功能和中解毒。
可見方中多藥均能人肝經,而且面赤斑斑、唾膿血顯屬血分。全方應能從肝經血分中升
散熱毒、破結涼血、行血解毒,可為厥陰血分熱毒內伏証的治療提供由裡達表的治法與
方藥之範例。

畢業以後筆者來到贛南一個邊遠山區縣工作,臨証中看到許多患眼疾的患者,病程較長
,尋常清肝疏風方藥治之少效,且易於復發。因思目為肝竅,病程長而易反覆說明邪伏
較深;病機與陰陽毒証頗為相似,因試以升麻鱉甲湯治之,竟收意外之效。

如:一男性患者,年 50 余,患雙眼眼胞紅腫 4 年,診時見雙眼胞腫如深紅色之李子
,下眼瞼外翻,瞼結膜、球結膜均充血,雙眼發癢,時時以手試之,目眵多,食納二便
無大礙,舌胖赤,苔薄黃,脈弦不任按。熱毒深伏於厥陰,試以升麻鱉甲湯清透之,處
方:升麻 30 克,鱉甲 30 克,當歸 15 克,甘草 10 克,雄黃 3 克 (布包煎 ),川
椒 2.5 克,水煎服 3 劑。3 日後複診,雙眼紅腫竟明顯減輕,結膜充血明顯變淡,自
訴初服 1 劑時雙眼自感灼熱,2 劑灼熱已輕,服第 3 劑時已無灼熱反應,舌脈同前,
仍以前方 3 劑,病去其九。此病就眼科而言不知何病,或許就是一種嚴重的沙眼? 但
各種眼藥膏、眼藥水患者都曾用過,效果並不明顯。

筆者堅持中醫辨証,緊扣厥陰熱毒之病機治之,竟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令筆者鼓
舞的是,此病之「赤腫深紅」明屬「陽毒」,投以雄黃、川椒二味燥熱之藥不但無化熱
助火之弊反而效如桴鼓,其初一二服時眼部的灼熱感正是伏熱外透的徵兆,所以續服即
無此反應。由此又涉及前賢關於「陰陽毒」的一段爭論,因為《金匱》原文陽毒用升麻
鱉甲湯全方,陰毒反而去雄黃、蜀椒,頗令人不解。
有的注家認為原文是正確的,如尤在涇即謂:「其蜀椒、雄黃二物,陽毒用之者,以陽
從陽,欲其速散也;陰毒去之者,恐陰邪不可劫,而陰氣反受損也」;有的注家則認為
原文有錯簡,應該是陰毒用全方,陽毒則去雄黃、川椒。有了上述病例的經驗之後,筆
者則深信《金匱》原文並無錯簡。自此以後筆者凡遇遷延較久之目疾,即堅持外眼紅亦
用陽毒湯,不紅赤用陰毒湯的原則,竟屢試屢驗。或者初診外眼紅赤用陽毒湯,待其不
紅赤之後改用陰毒湯。

如:一農婦,年 40 余,緣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中尚有「走方郎中」賣藥行醫
,時逢「文化大革命」,此種走方賣藥行為亦被視為資本主義予以取締。一日有走方賣
藥者至其村,主事者即將其藥箱繳去,將其中之藥物四散拋棄。有識藥者告知該農婦曰
,棄於路旁之物為鹿茸,服之可以補益身體,她即將此長約二寸之鹿茸撿拾回家並分數
次服食。孰知該農婦不耐鹿茸之溫補,此後即再現煩熱燥渴、目赤鼻衄、便結尿赤、心
煩不寐等種種熱象。多方求醫服藥,症狀雖有減輕但遺留目疾未癒,曾在縣人民醫院診
斷為「虹膜睫狀體炎」,至此次就診時已有 3 年。
診見患者雙眼結膜明顯充血,尤以木輪外線一圈充血為甚,中醫眼科稱之為「抱輪紅」
,即西醫所稱之「睫狀充血」。自感視物模糊,目中乾澀、刺癢,入夜尤甚,心煩寐少
,便結尿赤,月經量少色黯,舌黯赤、苔薄黃,脈弦細。綜觀其病史,顯系不當用藥致
燥熱深入厥陰血分,治擬清肝透熱、解毒行瘀。投升麻鱉甲湯原方:升麻 30 克,鱉甲
30 克,當歸 15 克,甘草 10 克,雄黃 3 克 (布包 ),川椒 2.5 克。水煎服 3 劑。
3 日後複診,見睫狀充血明顯減輕,余症也改善。詢其服藥反應,也謂初服眼中灼熱,
2 劑灼熱輕,3 劑已無灼熱感。續服前方 3 劑,睫狀充血已淡,前方去雄黃、川椒,
加夜明砂 30 克 (布包 ) 、生首烏 30 克、紅花 10 克。服 3 劑,目干、心煩、便結
諸症皆減,視物較清,除抱輪一圈略紅外結膜已無充血,因經濟不支遂停藥。此案情目
赤則用雄黃、川椒,目不赤則去此二味而加養肝行瘀之品,3 年之痼疾數天內能見明顯
療效,也令筆者深信此方透達厥陰、清肝解毒立法之正確有效。惜仲景之後,升麻鱉甲
湯已很少被後世醫家用及,實有滄海遺珠之憾。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筆者調入江西醫學院工作,曾在一附院傳染科待過一段時間,
其時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很多,看到流行性出血熱那種典型的「酒醉面容」又使我想起「
面赤斑斑如錦紡」的陽毒証,只是出血熱也沒有「咽喉痛、唾膿血」的表現,由於筆者
只是「客居」身份,已沒有試用陽毒湯的機會。

1985 年我科收治一位患者,自感頭暈而脹,週身酸痛,胸悶一年餘,因其面紅目赤、
舌絳、脈弦實有力,曾在門診服犀角地黃湯一類方藥無效。收入病房後見其面、頸至前
胸皆紅赤如醉酒,目赤、瞼結膜深紅、舌絳、脈弦實、亦令筆者想起「陽毒証」的描述
。翌日,血常規報告:紅細胞 5 . 8 X lO^(l2) / L、血色素 190g / L,提示是一
個「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經血液科會診確認即轉入該科接受化療。使人感到在現代醫
學強勢文化的蔽遮下中醫的無奈。1986 年我科一位年輕醫師袁景珊輪科學習到血液科
,也遇到一例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鑒於化療效果也未必理想,經管醫師及患者均有使用
中藥治療的意願,袁醫師詢於筆者,筆者即將《金匱》陰陽毒証以及我的前述經驗體會
告之,建議其試用升麻鱉甲湯,

袁醫師即將此方施之於該患者,服後臨床症狀有明顯改善,但因服藥時間短而且雄黃一
味居然購遍南昌市而難覓,患者紅細胞並未明顯減少,此後袁醫師將此案例整理發表在
《江西中醫藥》。雄黃功能解毒、辟穢、殺蟲,-久為中醫習用,或外用如狐惑病之用
雄黃熏法,或內服如武侯行軍散、雷擊散等,並不視為大毒之品。但因其含二硫化二砷
及其他重金屬鹽,今人皆虎狼視之,南昌市買不到雄黃或因為此? 《金匱》原文載雄黃
用量為半兩,為升麻、甘草之 1 / 4,當歸、蜀椒之 1 / 2,折合現代一般用量應在
5~7.5 克,筆者僅用 3 克布包煎,實踐証明是安全的。近年,上海血液病研究所將砷
制劑用於血液病的治療取得良好療效,更可反証陽毒湯治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用雄黃的合
理。

如果說仲景為醫方之祖,那麼升麻鱉甲湯就是治毒方之祖。毒的概念在中醫學中是非常
寬泛的,凡六淫性質難以概括的某種或劇烈的、或深伏的、或傳染的、或纏綿難已的致
病因素,均可名之曰毒。治毒之方藥雖有多種,而升麻鱉甲湯所啟示後學的乃在升散透
達使邪有出路,而不是清瀉郁遏企圖畢其功於一役。遵循這一思路,此方更有泛應曲當
之效。例如筆者曾治一慢性 麻疹病倒,男性,60 餘歲,因食穿山甲等野味後發 麻
疹至今 3 年未癒,或當風,或被褥過熱,或飲酒,或食魚蝦,或無明顯誘因皆可引發
,發則疹團續起,瘙癢難耐,夜間尤甚,面色暗紅、目 赤,食納可,口略干,二便尚
調,舌赤暗少苔,脈沉弦細,邪毒深潛於厥陰血分,故化風擾絡,實為欲透之機。
陰毒湯加味:升麻 15 克,鱉甲 15 克,當歸 10 克,甘草 10 克,葛根 25 克,赤芍
25 克,生地 15 克,玄參 15 克,連翹 10 克,赤小豆 30 克,桑皮 10 克,丹皮 10
克,7 劑,水煎服。此方出入治療 3 周病癒。後凡遇血分瘀熱之皮膚病均以上方化裁
治之,療效俱佳。

清代楊栗山的伏氣溫病專著《傷寒溫疫條辨》載治伏氣專方「升降散」 (蟬蛻,殭蠶,
薑黃,大黃 ),可謂伏氣溫病治療的一大創新,而其思路實即師法於升麻鱉甲湯。二者
的區別是,陽毒湯偏重血分,升降散偏重氣分,或可以厥陰、少陽分屬之。而伏氣溫病
新感與伏氣相夾,新病與宿疾相引,邪盛與正虛相兼,氣分與血分相淆的複雜情況,楊
栗山稱之為「主客交病」,以三甲散治之 (蟬蛻,殭蠶,鱉甲,龜板,牡蠣;甲珠,土
鱉蟲,當歸,白芍,甘草 );三甲散的思路又與升麻鱉甲湯相同,意在從厥陰透出少陽
。當前慢性乙型肝炎是中醫臨床面對的常見病種,如何以傳統理論為依托,開拓中醫治
療慢性肝炎的新思路,是一個具有理論意義和臨床需要的大問題。

筆者試圖從伏氣學說的角度概括多年來治療慢性肝炎的經驗,10 年前曾撰寫「慢性肝
炎辨証治療的伏氣問題」一文在《中國醫藥學報》發表。文中論及 (慢肝火。毒厥陰伏
慝証」以楊栗山三甲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之,這也是出於臨証的體會。曾治一例慢性
乙肝患者,女性,50 多歲,患乙肝 4 年,乙肝五項示「大三陽」,ALT 反覆升高在
120U 左右,B 超提示:早期肝硬化。無黃疸,而赤唇紅,口苦而干,心煩寐少,納可
,右脅隱痛,便溏,尿略黃,四末清冷,寐中難溫,雖夏季亦畏近冷水,舌赤而瘦,苔
薄白,脈細弦而弱。此証內熱而四逆,正合四逆散証「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之理,治以四逆散加味:
柴胡 6 克,枳實 10 克,白芍 10 克,甘草 5 克,丹皮 10 克,梔子 10 克。女貞子
15 克,旱蓮草 15 克,茵陳 15 克,龍膽草 5 克。7 劑,水煎服。此方出入連服一月
後,複查肝功能 ALT 降至 50U,煩熱減而四末畏寒症已除,仍唇紅舌赤少津,寐中口
乾,脈弦細弱。改以陰毒湯加味:升麻 10 克,鱉甲 15 克,當歸 10 克,甘草 5 克
,女貞子 15 克,旱蓮草 15 克,枸杞 10 克,生首烏 25 克,牡蠣 30 克,丹參 15
克,土鱉蟲 10 克,丹皮 10 克,梔子 10 克,茵陳 30 克,赤小豆 30 克,龍膽草 5
克。此方出入連服 3 月,ALT 降至正常,內熱諸象明顯減輕,飲食、睡眠、二便均無
不適,精神轉佳,遂停藥,隨訪 3 年偶有不適,ALT 略高但均在 50U 以下,隨症調節
即可穩定。治療此病始終堅持少陽與厥陰相表裡的思路,初用四逆散,後師陰毒湯,三
甲散意,使厥陰火毒瘀熱得透,肝陰漸復,病情趨於穩定。

再回到《金匱》原文,陰陽毒究屬何病? 仍無法指實,或謂是猩紅熱,但條文中並無發
熱証,而且稽諸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名醫如丁甘仁等的醫案,其所描述的「喉痧」
即猩紅熱,均無「面赤斑斑如錦紋」的表現,治療也多用銀翹散一類方藥。或謂其「咽
喉痛、唾膿血」類似化膿性扁桃體炎,但此病亦多高熱而無「面赤斑斑」証。或謂「面
赤斑斑」類似紅斑狼瘡証之「蝶形紅斑」,或謂皮肌炎患者也「面赤斑斑」,但以筆者
所見此二病亦無「咽喉痛、唾膿血」,只是血分瘀熱的病機卻頗切於狼瘡証與皮肌炎。
或謂陰陽毒是曾存在於東漢時期而目前已消失的一種病証? 筆者願意持此種觀點,因為
仲景書中有相似範例,即《傷寒論》厥陰篇的「厥熱勝負」証。我們學習《傷寒論》至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病進也」的條文
未免心存疑惑,而歷代注家亦多從正邪勝負的角度泛泛注之,臨証多年之後亦未見過厥
熱勝負証,但《傷寒論》這樣臨床實錄的著作豈有虛語?

20 世紀 70 年代,筆者讀到廖幼民先生所著《傷寒論新詮》 (廖先生於上世紀 30 年
代曾任教於江西中醫專科學校 )一書,於上引條文下注曰:「此為螺旋菌感染之回歸熱

,但因未見過回歸熱,仍難確信。調回南昌後查閱有關文獻謂:回歸熱「絕大多數起病
急驟……體溫於 1 - 2 天內迅速升高,達 40 《 C 左右,大多呈持續性……發病 3
- 6 天後,體溫驟降,可在 24 小時內降至常溫或常溫以下,伴以大汗,甚至休克。
在無熱間隙期中,患者常感虛弱無力……經 7 - 9 天的平均無熱期,多數患者有復發
……蜱傳回歸熱的復發一般為 2-4 次。」由此可以確信廖幼民先生的指認是確鑿的。
由此事例也使筆者堅信,陰陽毒病必為仲景所親歷親治,只是由於時代及環境條件的改
變此病或消滅或隱伏而已。一些舊的疾病消隱了,一些新的疾病又出現 (如非典型性肺
炎、艾滋病、禽流感等 ),這原本是歷史發展中生態變化的必然。中醫的奧妙在於,我
們雖不能確指其病卻能深入辨析其証,據此辨証規律不但能治「陰陽毒」其病,還能推
而廣之施於其他的病証,縱使像非典型肺炎這種以往未見的病,也可以納入中醫的辨証
體系「觀其脈証,知犯何逆,隨証治之」。這正是中醫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學習和研究
經典的意義與樂趣所在。朱熹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臨床實踐
與經典研習永遠是中醫的源頭活水。回憶四十餘年前,楊志一先生為我班授課的情景,
歷歷在目,楊先生的篤學踐行一直是我們的榜樣,但願這種精神能在中醫後學中代代傳
承。

[ 按 ] 匡萃璋教授為江西中醫學院的 1966 級畢業生,是先父楊志一先生的學生。其
人也,資質聰慧,中醫基礎理論深厚,且博覽群書,知識面廣,能理論聯繫實際解決臨
床一些疑難病証,文字功夫又流暢大氣,常有大塊文章在第一流中醫藥刊物上發表,在
國內有較大影響,可以說他是江西中醫藥界的二枝筆。他這篇「金匱要略陰陽毒病証探
析」一文,是研究探討金匱要略陰陽毒的珍品。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從理論到臨床,
研究探討陰陽毒有如此之豐富者,故附於本書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研讀。

近閱溫成平主編《現代疑難病經方驗案評析》一書,書中載有范永升治療系統性紅斑狼
瘡,馬濟佩治療多發肌炎皮肌炎,何任治療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楊健蓀治療過敏性紫
癜,均用升麻鱉甲湯加減治療而取效,以上病例特點是都有斑塊出現,符合金匱中陰陽
毒的表現,可見只要是熱毒伏於血分出現斑塊,不論屬於何病,均可考慮從金匱陰陽毒
範圍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