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萬山不許一溪奔──讀書思考加臨床,是中醫畢生的事業「轉載」

萬山不許一溪奔──讀書思考加臨床,是中醫畢生的事業
 

李傑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經寫了一首七言絕句《桂源鋪》,詩
日: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詩人所表達的哲學意境是,歷史的車輪是前進的,無人能阻攔,雖然只是一溪之水,力量微薄,而山石如此堅固,也攔不住溪水前進的步伐。

用在這裡說明中醫的態勢也很恰當。中醫和西醫之爭,偽科學和科學之爭,宏觀和微觀之爭……很熱鬧,但是中醫並沒有因此而衰亡。所謂的:你愛或者是不愛,中醫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中醫不會亡於西醫之手

中醫的臨床萎縮了,好中醫少了,名老中醫也慢慢地「淡出江湖」,但是中醫還是要人來傳承,越是亂的時候,越出大家,如「五四時期」的「德先生和賽先生」之爭,「異見人士」對中醫的打壓和打擊,不影響出名醫的,如余雲岫和惲鐵樵的文字爭辯,現在讀起來還是那麼的迴腸蕩氣。
在我看來,中醫如果要完結,也絕對不會死在西醫手中,
而只會「禍起蕭牆」。

內部人,如果亂起來很可怕,因為外邊的人不知道內部到底是什麼樣的「乾坤天地」,無從下手。就是某些「不明真相」的西醫人叫囂:中醫是偽科學或者不科學。中醫一點也不怕,為什麼? 如果能拿出實証,說明某一個病,西醫已經攻克了,搞定了,而你中醫沒有辦法治療。這樣的實証多了,中醫自然退出歷史舞台,成為文化讓人來瞻仰或是研究。
但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中醫西醫各有不足各有所長,彼此對立統一,如陰陽矛盾的運動變化。

而中醫人自身如果變化了,自己來毀滅自己,就太容易了,親人相殘父子相鬥,如宮廷的內部鬥爭,一旦公開,也就「改朝換代」了。特別是有能力的中醫人變化,如那些已經是教授專家的中醫,有很多粉絲追隨,學生也好,病人也罷,專家一變,連學術的風氣都改變了。就像皇帝要殺太子,您說,能太平嗎?

做個夢

年輕的中醫,要長久保持對中醫的感情,有個前提是要生存,然後是看到希望,如果連身為老師的老中醫,都哀嘆中醫的無能,或者中醫的不力,小中醫們就只能叛變。
而中醫想過好日子,不難,看好病! 別用西藥,西藥是西醫的事兒,西醫一般不用中藥看病,我們為什麼要用西藥看病呢? 西醫有長處,可以介紹病人去找西醫看,這點做中醫要大氣。已經胃穿孔了,已經腹膜炎了,讓西醫修補下未嘗不可,病人風險也小多了,人家可以輸血,人家有靜脈營養。修補得差不多了再來,不丟人的。而西醫在治療胃炎胃潰瘍,用的什麼「三聯療法」大開殺戒的清除「幽門螺旋桿菌」,最後菌都死了,症狀還在。中醫消除症狀很快,且不管您是什麼細菌病毒的,只用辨証論治就好。並不是用西醫的診斷和治療來指導我們的。在這一點上,中藥比西藥強,見效快,副作用小。所以完全可以將「面子」賺回來。

不用西藥,可以完整地運用中醫的治療手段,經驗和教訓並存,實踐和時間久了,就是好中醫。在當下,西醫如此強大的時候,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就是提高臨床療效,這是中醫不死的核心,而提高臨床療效的方武,就是多看病,完整地完全地用中醫理論用中醫手段看病。

某相聲大師說,現在的相聲不好聽了,為什麼? 因為講相聲的沒有要過飯。

對應到中醫,為什麼古代名醫輩出啊,因為是私人經濟,要看好病才有飯吃,才能生存。如果所有的中醫,都沒有國家發的工資和補貼,靠病人掛號開藥,還只許開中藥或者只能用針灸之類的方武,估計會走很多人,但是留下來能生存的就是好中醫。堅持 10 年的,國家重獎:房子和車子。這時候的中醫就都是真中醫,也給後學者做了榜樣。當然這是體制內的中醫,大醫院的中醫。為什麼會出此下策,因為在醫院裡面不用西藥,不受西醫感染太難了。

國家扶植中醫,應該大力推行和鼓勵「中醫私人開業」,能維持能堅持 10 年以上的也應該獎勵,因為騙子或看不好病的中醫,不可能生存 10 年。當然我這是在做夢,而且是黃粱美夢,不可能實現的夢。

大浪淘沙下來的,應該是中醫了,而且是比較純的中醫。
不要打擊農村基層中醫的積極性,有時候人家幾代人很傳統地按照古代傳承的模式來發展中醫,沒有用國家一分錢,就自我培養出來了,但是一個職業醫師法,一個文憑的框框,徹底地消滅了中醫的一大主流,殊為可惜。也許以後的大師還真是在民間,抑或是在農村能出的。清末名醫唐容川就是四川彭縣人,近代著名醫家蒲輔周是四川梓潼人,小地方一樣出大師。

中醫最成功的學習模式不是在高校唸書,而是白天跟師看病,晚上自己讀書

這一點,前面的書中正文處處提及,大家抽空去看就好。
今天編輯囑咐我介紹幾本書,給學子和愛好中醫的人士做個推薦,我才午夜一燈,曉窗千字,為的是和大家說點心裡話。
古代的名醫學習中醫,通常有如下幾種形式:

第一家傳,爺爺傳爸爸,爸爸傳兒子。所以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之說。

第二師承,拜師學習。也分兩種,第一是找老師親自教育,第二是私淑。

什麼是私淑? 是指未能親自受業但敬仰其學術並尊之為師。古時候,有一些儒家讀書人或仕途失意者是通過這種方武來掌握醫學知識的。如讀某人所著的醫書,則稱為「私淑」某人。  如張子和私淑劉河間,張景岳私淑李東垣。

總之,無論有沒有老師親自帶教,讀你想學習的先賢的書,很關鍵。有老師的,可以先看老師是什麼門派,然後往上尋找。沒有老師親自帶教的,就更要會讀書了。

讀什麼書?

到了清代,  中醫的讀書學習方武,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是家傳或者師承的,可以自己編書。如青浦的何書田之家傳師承之書,何氏傳醫 28 代,有 840 多年的歷史。近代名醫何時希編撰出版醫學及相關書籍不下百種,如《醫學妙諦》、《何書田醫案. 橫泖病鴻醫案》等,這樣的世醫和經驗哪來的假東西啊,值得精讀。

二讀《醫宗金鑒》這套書。等於是現代大學的指定教材,這套書寫得非常好,特別是外科篇,皮膚病直接有圖,平時遇到搞不定的皮外科,去按圖索驥,效果都不錯。湖北名醫張夢儂先生在看病的時候,嘴裡總是唸唸有詞,背誦的就是《醫宗金鑒》裡面的歌訣。

三讀陳修園的書。如果我們把歷朝歷代醫家來比較,陳修園應該是最會寫科學普及書的人,而且非常會推銷自己。看他的書名起得多好,《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時方妙用》、《時方歌括》、《傷寒論淺注》,值得出版業的同志們來學習。
陳修園著作很多,都是開蒙「科普」讀物,除了剛才的幾種還有《長沙方歌括》、《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靈素節要淺注》、《傷寒醫訣篡解》、《神農本草經讀》、《景岳新方砭》等。

陳修園在民間中醫中的影響相當大,但是個人認為,臨床很一般,屬於「文字醫」範疇。但是入門級用他的書,很淺顯實用。醫史記載,中國當代的很多著名老中醫,不少是從陳修園的書開始學醫的。由於陳修園的書暢銷各地,書商為謀取厚利,以假亂真,把其他醫家的書也印上他的標籤,故有陳修園醫書三十二種、四十八種、五十種、七十二種之說。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剩下的不算正版哦。

四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入手,這樣的入手模式,最難,但是也最正統。然後再參看歷代的名醫經驗。

臨床書,首先推薦明代秦昌遇《症因脈治》。該書每篇先評價前人症因誤治及各種治法的不同,再依次敘述各病的症、因、脈、治。其主張先辨証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後確定治法,並以順序命名其書,這一主張至今對部分中醫臨症仍有一定的影響。在治法中則設有「從脈」和「從証」兩項,並附有方藥的加減運用,使理、法、方、藥悉俱,切合臨床實用。秦氏自學成醫,始以治兒科病著稱,後又精通內科,臨証治療多奇效,是當時著名的臨床大家,所以編著的書適合入門以後的提高。

其次,推薦清代李用粹編撰的《証治匯補》一書,全書 8 卷。每卷一門,分為提綱門、內因門、外體門、上竅門、胸膈門、腹脅門、腰膝門、下竅門 8 類,每門羅列相應的若干病証。每病証之下按大意、內外因、外候、脈法、治法、用藥、選方排列,分別述論,其內容包括內科各種病証及部分五官等疾患。本書堪稱博而不濫、廣而有約、述而有作的一部啟迪後學的好書,很是實用。

中醫書籍汗牛充棟,我就是 100 年不睡覺也是讀不完的,以上幾種,很適合入門和入門後提高的讀者參看,其特點就是馬上可以「現學現用」。

當然入門以後,也要按照自己的特點,如門派思維、個人愛好來選擇讀書。相比明清兩代的醫書浩瀚,真偽莫辨,近代名醫經驗的一些書籍更為實用。因為近代名醫,能出名,都是臨床很厲害的,不妨選擇讀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